中醫皮膚迷思|你在排毒嗎?|中醫看皮膚病破解排毒迷思

都市傳說指出:看中醫治療皮膚病,服藥過程中膚癢、疹子會開始慢慢發出來,是一種排毒,皮膚癢可能會變嚴重、範圍擴大,等把毒素都排乾淨了,就會好了。

我把「中醫皮膚排毒」的關鍵字,放到google裡面做搜尋,的確也可以看到有相關論述。但這是真的嗎? 在現代醫學的皮膚科學中,並沒有看到這樣子治療皮膚病的方式,要先惡化才會痊癒。而在講述到比較多中醫皮膚疾病治療的古籍中,也很少看到這類的論述。

「最近皮膚癢漸漸轉到下半身體也有,有醫師有說過我的身體比較寒濕,目前的用藥,會讓這些從寒濕往下排出,所以我才會變成身體下半部出現搔癢嗎?是不是在排毒?」

最近在門診,聽到病患這樣說後,決定寫一篇文章關於皮膚疾病大方向的治療分享,以及搭配西藥合併治療相關議題

你在排毒嗎?

服藥後,皮膚越癢,病灶面積越來越大,轉到更多其它地方發作,這應該是皮膚疾病反覆發作或控制不佳,不叫排毒。

的確,中醫古籍、方劑中,有用到「毒」這個詞彙,是希望描述「過量的邪氣」,而邪氣是指像是濕、熱、風、寒等。

身體本身會有相對應的臟腑機能可以調節或移除這些邪氣,而當臟腑功能失衡時,就比其他人容易被刺激、誘發不適症狀,又或者在沒有辦法從發炎循環中緩解下來。

在中藥治療過程中,使用藥物去移除這些邪氣、 調整臟腑功能失衡,應該會漸漸地讓皮膚癢程度越來越低,或發作頻率減少。

移除中醫觀點中的病理產物

常與皮膚疾病相關的是風、濕、熱,這三個主要的病邪,當皮膚疾病發炎程度明顯時,中醫師會透過舌、脈來檢視,並詢問是否熱會加重皮膚癢、容不容易出汗、平常消化狀況、排便的性質等。

此外,檢視皮膚病灶也是很重要的,是否發紅或浮腫、有無化膿泡感染、有沒有水泡,還是慢性的乾燥、脫屑,都可以輔助醫師判斷病邪的種類。

也會要注意有沒有特定的皮膚疾病表現的樣態,像是紅斑性狼瘡的紅斑,又或者有特定病原體的感染,例如泡疹、或黴菌、或疥瘡等。

調整臟腑功能失衡

脾胃功能可以調節身體的水濕;五臟中的肺,則與我們皮膚表現有很大的關聯性,肺的熱或者肺氣的不足都與皮膚疾病有關係;熱則應該被身體的陰液所制約,像是陰陽平衡的概念,因此在陰液不足的狀況下,熱性的疾病表現就會不可遏止的發生。

門診中從上述這常見的三大類功能失衡與不足做治療,是中醫在處理皮膚疾病上的長處,也就是調整原本的失衡,讓後續皮膚發炎的發生機會降低,讓身體能有自己平衡發炎的能力。

看中醫,搭配西藥治療會不會衝突

大部分的皮膚炎的西藥處方有三個大類。
從抗組織胺、類固醇緩解癢及發炎;上到免疫調節藥物,壓制過度亢進的免疫失衡;再到生物製劑,阻斷上游的發炎細胞激素及發炎機轉。

中醫藥部分,不僅處方思維中,是建立在中醫看待疾病的理論系統中,以多個中藥品項的組成的藥方中,相對純化物,可能可以同時對應到更多不同的皮膚炎致病機轉。

中西醫在治療皮膚病的藥效時效性、長期控制度都有所不同,如果可以相輔相成,當然是最好的狀況。

此外,部分皮膚疾病嚴重程度偏高的患者,如果剛剛好又有免疫調節藥物及生物製劑的使用禁忌症,容易增加感染的機率,或藥物副作用無法承受等。這些都是很好的合併中醫藥治療的狀況。

因此,看中醫,搭配西藥治療會不會衝突?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。

 

以上的三大方向說明,把中醫可能怎麼看待這類型的疾病,以及中西醫醫療可能可以怎麼合作,來同時體現對皮膚疾病的幫忙,一次告訴你!
而「排毒」終究是一個偏向通俗說明的詞彙,但如果「排毒」指的是要痊癒前,必先惡化的過程,那我想我們必須非常謹慎以待這樣的治療對你的影響。